“錫林浩特我家鄉(xiāng),九曲彎彎河水長……”
“風吹草低見牛羊,牧羊姑娘放聲唱……”
3月24日,在錫林浩特市全民健身服務中心采訪時,記者被一段優(yōu)美動聽的烏力格爾傳唱所吸引。
烏力格爾是蒙古族的一種曲藝說書形式,意為“說書”。而今天,記者聽到的居然是創(chuàng)新加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行演繹的版本。帶著好奇心,記者走進工作室一探究竟。
“201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被烏力格爾動聽的旋律深深吸引,主動找到老師拜師學藝,從此拿起四胡就再沒放下過。起初周圍反對的聲音很多,因為我在學習、傳承存在語言障礙。好在我?guī)煾竾彝ㄓ谜Z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很好,便一個指法、一個音調,手把手從零教我?!苯衲?3歲的蘇麗平說。
蘇麗平的師父叫朝倫巴根,是自治區(qū)級烏力格爾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從小酷愛四胡演奏的他,上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跟隨當地民間藝人學習烏力格爾技巧。80年代正式成為當地說書館說書藝人,退休后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投身烏力格爾非遺項目傳承。
如今,74歲的他滿頭白發(fā),面帶笑容用一口流利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暢談著非遺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傳承。
“近幾年,我們參加全國、全區(qū)的培訓班接觸到民族語言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混合說書的創(chuàng)新之舉,為增強烏力格爾的推廣性和傳承性,我和徒弟決定在繼續(xù)延用烏力格爾傳統(tǒng)曲調的同時,加入自行撰寫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說書,不僅融入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與贊美,也擴大了受眾面,引起更多共鳴。”朝倫巴根語重心長地說,現在會說烏力格爾的老藝人越來越少,急需新鮮血液加入,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烏力格爾、學習烏力格爾,關注和傳承這一文化瑰寶。
經過6年多寒來暑往的不懈努力與學習,如今的蘇麗平已成為錫林浩特市級烏力格爾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在她的影響下,讀初中的外孫女也學會了拉四胡,成為了小小傳承人。更讓她欣喜的是,有兩位與她年齡相仿的姐妹金翠花和娜仁也拜她為師,學習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很吸引我,我覺得把它傳承下去很有意義,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今后,我要繼續(xù)加油努力,讓更多的人喜歡上烏力格爾?!?3歲的娜仁信心十足。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是否“確認”跳轉到登錄頁?